高孝琬
高孝琬(541~564年),北齐文襄帝高澄的嫡长子,排行第三,母亲为元氏。北齐建国后,被封为河间王,后迁尚书令。与北周军队侵入太原,武成帝高湛将东逃,孝琬叩于马前苦谏。北周军退去,拜为并州刺史。高孝琬因自己是神武帝高欢的嫡孙、文襄皇高澄的嫡子,北魏孝静帝元善见的外甥而颇为自负。又为人爽直,其兄河南王高孝瑜死时,孝琬射草人泄恨,为武成帝所忌。因众多事情被武成帝衔恨,藉孝琬口出不逊,折其两胫而死。子高正礼嗣。 河间王高孝琬,文襄帝的第三个儿子。天保元年(550)受封,后主天统时,迁任尚书令。当初,突厥与北周的军队攻占太原,武成帝想向东避难。孝琬拦马叩谏,请求委派赵郡王高琛统率军队,一定会军威雄壮,武成帝听从了他的话。孝琬穿上甲胄将要出战,武成帝派人将他追回来。周军退却,封他为并州刺史。 他自以为是文襄帝正出的儿子,颇为骄傲自负。河南王高孝瑜死时,各王都在宫内,没有一个敢说话的,独有孝琬大声哭着出去。

高孝碗(541一566 ) ,乃是高澄的第三子,母亲元氏,则是东魏孝静帝的姊姊。他的祖父高欢及父亲高澄都是北齐政权的奠基者,在其二叔父高洋正式禅代称帝后,分别被尊为“神武皇帝”和“文襄皇帝”。高孝碗亦于天保元年(550 )被封为“河间王”,至齐后主天统初,累迁尚书令。

 

高孝碗生性耿直,对于卑污苟且之事十分痛恨,再说其身世也确实高人一等,所以他有恃无恐,往往能说出一般朝臣不敢说的话,作出一般朝臣不敢做的事。

 

河南王高孝瑜,是高孝碗的同父异母兄长,历任中书令、司州牧。高孝瑜与其九叔高湛同岁,青少年时代一直相处得很好,后来高湛高演设谋诛杀杨情等人,夺取废帝高殷的政权,高孝瑜也曾参与其事。待到高湛即位称帝(即“武成帝”) 之后,高孝瑜更受到特殊的宠遇。然而,他看不惯武成帝对和士开等俊臣的宠幸,直截了当地反对和士开与胡皇后朝夕玩耍,因此遭致和士开等人的忌恨,遂在武成帝面前大讲高孝瑜的坏话,甚至造谣道,山东地区只知河南王,而不知有皇帝。武成帝信以为真,因此深为衔恨,竟在河清二年(563 )六月庚申日,借故逼高孝瑜饮酒三十七杯,命人用车载出,再饮以鸿酒,导致他投水而死。

 

其他诸王及朝廷大臣慑于武成帝的淫丅威,大多敢怒而不敢言,甚至不敢有哀悼的表示。唯独河间王高孝碗则无所畏惧,当着众人之面,在宫中大哭而出。武成帝对于高孝碗的这种大胆举动反而有所顾忌,因此赠高孝瑜为太尉、录尚书事,算作一种抚慰。

 

在向武成帝进谗言的人中,除了和士开,还包括武成帝的堂兄弟赵郡王高睿。通常说来,高孝碗对于高睿应该十分怀恨,伺机报复,但是当事关国家大局时,高孝碗却非但不对高睿打击报复,反而竭力推荐他出掌大权。

 

河清二年(563 )十二月,北周联结突厥,大举寇侵北齐。周将杨忠接连攻克北齐的二十余座城池;突厥的木杆、地头、步离三可汗则以十万铁骑呼应,从恒州分三路人侵。武成帝亲率大军,驻守晋阳,但在周军与突厥人紧逼的情况下,却怯于交战,意欲带领宫人一逃了之。这时,高孝碗拦住武成帝的马头,一再苦苦谏劝,陈述齐军取胜的可能性,并坚持推荐赵郡王高睿统帅全军,认为他有能力夺取此战的胜利。武成帝最后采纳了高孝碗的建议,将节度六军的大权交给高睿。高睿不负所望,果然在翌年正月击退了周军和突厥人。高孝碗亦因此功而被拜为并州刺史。

 

不过,高孝碗对于武成帝个人的种种言行仍旧大不以为然,尤其是其兄高孝瑜惨死一事,始终令他耿耿于怀。在一时之间无法解除心头之恨的情况下,高孝碗便扎了个草人,经常用箭射它,聊以发泄怨愤之气。

 

不料,此事被和士开探知,遂与祖挺一起向当时已是“太上皇”的高湛进了一番谗言:“高孝碗的这个草人肯定是代表圣上,竟欲致圣上于死地,足见其用心的狠毒。又回想到数年前,突厥人寇侵并州时,圣上御驾亲征,而高孝碗却曾将头盔扔在地上,出怨言道:我又不是老太婆,戴这种玩意儿干嘛?! ’显然,他是将圣上比作老太婆,实在不敬之至。更有甚者,元魏之世就有童谣云:‘河南种谷河北生,白杨树上金鸡鸣。这里所说的‘河南’、‘河北’,即是河间王,金鸡暗示河间王新帝登基要大赦天下。听了这一童谣的这番“解释”,太上皇高湛的一股怒火油然升起,决定尽快寻得藉口,处死河间王高孝碗。